晋察冀军区下属四个二级军区军政主官,后来都授了啥衔
晋察冀军区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一支重要武装力量,他的辖区范围是河北省大部,以及山西和察哈尔交界的地区,相应的辖区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也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建立起来的第一块成片的、有各级组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打击日伪,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晋察冀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聂荣臻元帅,正是他指挥115师独立团、骑兵营、步兵营等单位不到3000人,在平型大捷以后,留在晋察冀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并与吕正操的部队和120师的一部分人合并发展,最后不断壮大,成为后来的晋察冀根据地。晋察冀军区为打击日伪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1944年初,随着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不断巩固和发展,晋察冀军区从与敌周旋、保存实力,以游击战配合正面作战,转为了攻势作战。
而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寇,发起了疯狂的大扫荡,晋察冀军区根据斗争需要,也为了更好地统一指挥部队,成立了四个下属二级军区,分别是冀晋、冀中、冀察、冀热辽军区,全军区总兵力为6万人,民兵接近60万人。
到了年底,在聂帅的指挥下,仅一年的时间,整个晋察冀军区大大小小对日作战数千次,歼灭日伪军达4万余人,解放了32座县城共计800余万老百姓,军区总员额也由年初6万人,增加到9万多人,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当然,晋察冀军区抗日形势一片大好,除了聂帅指挥高超、运筹帷幄外,还有四个二级军区配备的军政主官都很给力。
他们都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长起来的,打仗经验丰富,无惧枪林弹雨。那么,四个二级军区的军政主官都有谁,他们建国后,又都授予什么军衔呢?
先说一下四个二级军级的军政主官任职情况。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林铁;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治委员刘道生;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四个二级军区,军政委主官一共7人,李运昌是军政主官一肩挑。
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是一位老革命,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后来随朱德和陈毅上了井冈山,尔后在军中从事后勤工作,参加了长征,做过多支部队的参谋长。可以说,打仗经验十分丰富,新中国成立以后,赵尔陆投入国防工业建设。后来,在周总理的领导下,从事两弹一星工作,为国防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政治委员王平是著名的政工将领。长征前,已经是红27军的政委,他也是一位军政兼通的将领。特别是解放战争后期,先后在北岳军区、察哈尔军区任过司令员。抗美援朝时,任20兵团政委,后来又升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可以说是战功赫赫,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王平
冀中军区司令员杨成武,是一位更加著名的战将,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直担任的是政治委员,后来担任红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部参加长征。飞夺泸定桥、攻占腊子口等著名战役战斗,都是他具体指挥的。抗日战争时期,他任115师独立团团长,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就是被他的部队击毙的。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统领华野主力第三兵团,后来率第二十兵团入朝作战,后来担任解放军代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政治委员林铁,早年先后在法国、苏联留学,从事革命工作。1935年回国后,主要在冀中从事抗日工作,参与组织了著名的冀中大暴动,解放战争后期,渐渐转入了地方工作,建国后任河北省委书记达17年,因此,也错过了1955年的授衔。
林铁
冀察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是一位老资格的战将,毕业于黄埔六期,参加了前三次反“围剿”斗争,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长征时任军团参谋长,西路军遭遇失败后,与李先念等人一同到达新疆。抗日战争时期还任过军委作战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四兵团参谋长,参加了一系列的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政治委员刘道生,长征时期任军团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13兵团政治部主任,辽沈、平津等重要战役都参加过,建国后任海军政治部主任,并到留学苏联学习海军相关知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刘道生
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李运昌,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大革命时期一直从事我党地下工作,后来参与组织了著名的冀东大暴动,被誉为“冀东军区李云长”。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便逐渐转放地方工作,先后任热河省主席、省委书记,交通部、司法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也错过了授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