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化历史文物有哪些(三星堆巴国文物注解)
早在北魏时期,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里记载了“湑水河两岸埋藏有大量青铜器”的事实:“婿水又东径七女冢。冢夹水罗布,如七星,高十余丈,周回数亩。元嘉六年(429年),大水破坟,坟崩,出铜不可称计。”“婿水”,指的就是今天陕南汉中市汉水上游支流湑水河,七女冢则是沿河交错分布的七座土丘。
古怪离奇的是:繁荣昌盛的三星堆,没有出土殷商王朝的青铜重器;而毗邻陕南汉中却获得商王武丁铸造的3个青铜大罍!
《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译文: 殷军神速展威武,挥师奋勇伐荆楚。深入荆楚据险阻,大败荆楚捉俘虏。王师到处皆平服,成汤子孙建功业。你们荆楚乃小邦,偏居南方得一隅。往昔成汤建商朝,偏远就如那氐羌,无人不敢不贡献,无人不敢不朝王。尊重汤王为众长。
商王武丁南征北战,东讨西伐,开辟疆域,中兴殷商。他“奋伐荆楚”,其时周成王和熊绎尚未出生,无人受封楚地“子男之田”(相当而今一个镇村地盘),他伐的是湖北荆山到陕南商洛楚山,商代《尔雅》:“八蛮在南方。”即秦巴汉水的巴方八国,夏巴卢、蛇巴濮、龙巴庸、虎巴彭、鱼巴微、凤巴蜀、姜巴髳、唐巴羌,有这“牧誓八国”在前线苦战,还有“三苗集团”做后卫,西南巴国中心三星堆,不会遭受打击,只会享受平安康泰荣华富贵,无须拿宝贵财富给殷商王朝进贡,也不必低三下四向殷武朝拜,你凶我比你更牛!
因为殷墟甲骨文明载,商王武丁三次派妇好挂帅伐巴方:“王令妇好率沚盾伐巴方。”“令妇好比沚盛伐巴方。”“壬申卜,争,贞,令妇好比沚戎伐巴方,受又祐。”妇好挂帅领王师和诸侯沚国三次征伐巴方并未获胜。
于是商王武丁御驾亲征“辛丑卜,亘贞,王从奚伐巴方。”武丁亲率王师和诸侯奚国,也难对付巴方八国联军势大强悍;商王武丁便命令全部王师和众多诸侯武力“贞,我共人伐巴。”亦未能如愿。
最后武丁和妇好兵分两路夹攻“辛未卜,争,妇其从沚伐巴方,王自东受(骚)伐,戎陷,于妇好立。”商王武丁率王师和各路诸侯大军从东路进攻,妇好率王师和沚国首领率诸侯军从西边进攻,才攻陷巴方后卫防线,妇好立了大功,“乙巳卜,争,贞,巴方其败。”妇好得胜在于“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方。”妇好率王师三千和诸侯兵一万,从西部将巴方后卫西“戎”羌方攻“陷”;而商王武丁率王师及众诸侯兵,从东部进攻巴方,战绩并不佳,因为面对的是秦岭南坡东部的夏巴卢、巴山北坡东部的龙巴庸、中间汉水的蛇巴濮的顽强抵抗,及后面紧邻虎巴彭、鱼巴微的强力增援。
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前线秦巴汉水的“牧誓八国”,并非殷商文人颂扬殷武那样不堪一击,妇好挂帅伐巴方三战不胜;商王武丁御驾亲征率王师和众诸侯兵力伐巴方两战难胜;第三战役殷商王朝以倾国兵力两面夹攻,使巴方首尾难顾,后卫羌方被攻陷。巴方虽惨遭损伤,但妇好乘胜由西向东进攻汉中却受挫,遭到羌方紧邻唐巴羌、姜巴髳、凤巴蜀的奋勇反击,巴方得胜缴获3个大酒罍,用商王武丁赐给妇好女帅的美酒,来祝捷庆功。
殷商王朝中晚期,所开展规模最大的持久战,首推与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前线巴方八国的战役战斗,使殷商王朝国力日益衰弱;其次是纣王时期对东夷的战役战斗,旷日持久地大拼消耗,西周联合“牧誓八国”趁机从西部攻入中原灭了殷商。
陕南汉中市城固县,以宝山镇为中心的湑水河两岸,从1949年至今,先后十五次出土殷商时期青铜器,数量达680多件,主要为兵器,酒食器和祭祀礼器次之。令人惊讶的是:3大件青铜酒器铸有殷商王朝甲骨文铭文,其中两件器物铭文相同,铭文分别是“铜山父己”圆罍和“亚伐”方罍。
“铜山父己”圆罍,1992年在城固县陈邸村出土,通高42.8厘米,口径18.7厘米,腹径35.3厘米,腹深38.3厘米,圈足19.6厘米,重9506克。罍内壁底处有“铜山父己”铭文。这四个字,“铜山”是地名,“父”乃父亲,“己”是人名。 查史料得知,铜山属夏代彭祖国管辖(今江苏徐州下辖的铜山区),因境内微山湖中铜山而得名。夏代彭祖封国,“地产坚金”,其以冶铸货币、铜器名重天下。商王武丁四十三年(公元前1207年),征伐灭其国,在铜山铸造了一批实用盛酒器圆罍,以纪念父亲神灵的护佑之功。在甲骨文中,“父己”指武丁的父亲小乙(又称后祖乙,亚祖乙,商代二十二代国君)。
1976年10月在城固县宝山乡苏村肖冢出土商代铜方罍两件(另一件在洋县博物馆),因有铭文“亚伐”两字,故名“亚伐方罍”,通高51厘米、口纵12.9厘米、口横15厘米、腹深39厘米,重15.9公斤。亚,甲骨文中,原称商王朝主管军事的武官,或商王朝治下地方方国的首领为亚。但这里亚特指商代二十三代国君武丁,有甲骨卜辞:“亚祀父己”可证;伐,即征伐。两件亚伐方罍酒器应是商王武丁,为纪念父亲神灵护佑其征伐土方、鬼方、东夷、西羌拓疆扩域之事而铸造的。
将甲骨文卜辞选几个字铸在铜器上作为献辞,成为开创金文之源头,城固出土这3件罍铭文,是金文之母,其文史价值高贵。 “铜山父己”圆罍和两件“亚伐”方罍,作为商王武丁曾铸造拥有的酒器,为何会遗落在汉中城固呢?这是因为武丁中兴,征讨四方,到其为王的中后期,“奋伐荆楚”“伐巴方”,把战火烧到西南巴国的前线,向控制秦巴两山、汉水流域的“牧誓八国”展开争夺拉锯战。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的秦巴汉水,地理位置特殊,是控制西南最好的地方。北有秦岭,南有巴山,中有汉水,驻兵易守,进兵难攻,在历史上是军事必争之地(战国时,秦得南郑即今汉中市,灭蜀亡巴以霸西南,而后灭楚统一天下)。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盟邦“牧誓八国”,在前线英勇顽强地抵抗商军,虽互有胜负,但西南巴国疆界被蚕食不多,甚至缴获了商王武丁铸造的3件大酒罍,归公于前线指挥部。前线“牧誓八国”的浴血奋战,保障了后方三星堆的兴旺发达。
三星堆凸目鼓眼的面像面具,专家说是“古蜀国王纵目蚕丛”,提醒专家别忘常识:所谓三星堆“纵目”面具,其实都是平向横目,竖向才叫纵目,成语横眉竖眼,俗谓“火神爷三只眼”,额上竖立一眼,即纵目,古典称作“雕题”。
陕南汉中也出土许多商代凸目鼓眼的面壳面罩,难道都是“古蜀王纵目蚕丛”?话说“古蜀”确实在陕南,发祥于旬阳蜀河,历经三皇五帝夏代,是夏朝侯伯;商代前期改封蜀侯于石泉咎家河,商王武丁及女帅妇好六次“伐巴方”包括三次“征蜀”,蜀西退到达南郑,但还遭受商朝“伐褒与蜀”,“吴弗其哉羌蜀”。
西周中期蜀侯蚕丛见“周失纲纪”而发怒,横眉竖眼地在南郑称王(陕南蚕丛的象征物是金蚕),继任者柏濩、鱼凫、杜宇、鳖灵;东周初期开明氏卢保,从南郑扩疆到岷江流域。
话又回转到商代中晚期,蜀是从今陕南安康市移民搬迁到汉中盆地的新户,还不具备称王称霸的实力,这里有老户西邻羌、北邻髳,东邻微、彭、濮、卢、庸,各户都与殷商王师拉锯战,无一亡国,越战越强,后来助西周灭了殷商。
三星堆单凭“古蜀”方国,又无军队掠夺邻国,咋能创造出远超当时西周方国,而与殷商王朝并驾齐驱的灿烂文明?所以说,三星堆是西南巴国的中心,秦巴汉水的“牧誓八国”和江南的“三苗集团”是其联邦。“三苗集团”产象牙、能吃苦耐劳长途跋涉搞外贸;古典多载陕南“汉嘉金”、旬阳有丹穴古汞矿水银“熔金剂”、美国和前苏联专家认定汉滨牛山为“世界罕见的大型紫铜矿床早已被古人采乏”。供给了三星堆。
面像、面箔、面具和面罩的作用:
1、三星堆双目如柱的巨型面像,或许是跳傩驱邪消灾用的,铸造这个“千里眼,顺风耳”古怪离奇、令人畏惧惊骇的神主,是吓唬恶煞凶神、厉鬼瘟神的;不是戴在人脸上的面具,它宽1.38米、高约0.65米、重80多公斤,脑后两侧上下和眉心共有5个方孔,是用来穿绳索或插木杠抬的,巨大的面像则是由人抬着,作为傩仪主神,行进在队伍前头,幻想吓得妖魔鬼怪魂飞魄散、逃之夭夭。
若是当作威严祖神,则可挂在树上、墙上或祭坛柱上,令人骇怕、心惊胆战地敬畏崇拜;幻想祖神有“千里眼,顺风耳”,后辈行为言论都能见闻,岂敢胡作非为胡言乱语?威慑后辈骇怕受惩罚,只能敬畏守规。其形象吻合虎巴始祖“顾相”,三星堆出土有虎雕塑,虎巴在上古威风八面,而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贵州、云南、广西等地,都在论证其地古之虎巴。而蚕丛是位倡导养蚕织锦的侯王专家技师,使民穿着美好,善良贤达,可亲可敬,适合可爱金蚕象征其功德善美形象,不具备柱目虎耳霸凌骇人的威武严厉。
2、大而薄的黄金箔面膜,不是贴在人脸上美容的,而是给崇拜的高级神灵、祖先圣贤的塑像脸上贴金的。
3、巫师戴面具祭祀,面具必须具备口、鼻、眼、耳有孔。
4、无孔出气看听的,就是穿套在木柱上,供信徒祭祀的神灵或祖先圣贤的面罩。
神农后世在秦巴汉水建立姜巴髳国,以牛首为图腾,历经三皇五帝夏商,殷墟甲骨文不仅载有商王武丁时曾“伐髳方”,而且还有“呼伐髳”,“博伐髳方”,“崇伯虎伐髳方”。《春秋外传》:“当成周之时,南有荆蛮申、吕、姜姓也。”《世本》:“神氏,神农之后。”姜、申、吕、神四姓,都是神农后世氏族。
陕西宝鸡的神农庙、旬阳的羊山吕河神河,湖北的神农架、随州,甚至湖南茶陵等地的神农文化,就是髳国人所传。否则,经过“炎黄战争”黄帝统一天下后,五帝夏商周都是黄帝子孙,是谁传承神农炎帝文化?而今中国人仍晓得是“炎黄子孙”。
姜巴髳国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的邦国,而且髳国首领曾任前线“牧誓八国”总指挥,甚至一度在汉中称王。理由是出土众多的牛首面具上铸有“王”字。但不能用狭隘的地方观念幻想汉中为“古髳”王国,而只能说是姜巴髳首领被选举或禅让为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之王,因前线战事吃紧,岂能在三星堆安享歌舞升平?而是坐阵前线指挥部掌控局势。
“牧野之战”后,姜巴髳受封为“一伯三侯”,伯爵“姜茅”封地于今宝鸡,吕侯封地在今陕南安康旬阳吕河神河,申侯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姜侯封地在晋南即《史记》“周宣王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
《吕氏春秋*尊师》:“帝颛顼师伯夷父。”《山海经*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生氐羌,氐羌乞姓。”《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西方羌从羊。”西羌人以牧羊为主业,而以羊为图腾。“禹兴西羌”,羌方是夏朝西部的一个部落联盟,主要活动在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及四川北部一带,地广人众,势力强大。成汤建立商朝,曾是臣属羌方伯;而后西羌与商朝的关系和战不定。
在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前线巴方八国中,因西羌与殷商有秦岭北部平原便于相通,首先是羌方向东扩张:“壬子卜,王贞,羌其侵于东。”羌方便遭受殷商王朝征伐的次数多:“己丑卜,贞,今出羌亡咎?”“乙亥卜,贞,伐羌。”“翌丁巳,伐羌。”“勿登人呼伐羌。”“乙卯卜,争卜,王伐马羌。”
殷墟甲骨文卜辞还记载,商王武丁和妇好六次征伐“巴方”八国联盟,最后一战由妇好率王师和诸侯兵,达一万三千人,打败了羌方。
商朝人俘获的羌方人,一部分成为三种奴隶:商臣家奴“多马羌臣”;冒险狩猎“多羌获鹿”;充军拼命“午卜,贞,令多马羌御方”。上至方伯,下至一般的羌民的大多数,都在商王频繁地祭祀中充当敬献给先王神灵的牺牲品:“羌二方伯,其用于祖丁、父甲。”“辛亥卜,犬延以羌用大甲。”“王于宗门逆羌。”殷商王朝既有甲骨文占卜之文明,又有屠杀俘虏之野蛮。
羌方部落联盟战败后,一部散居甘青、大部逃到四川西北部(即分散的氐羌、白马羌等);其主力移师陕南西部,加入夏朝初期到达东、西两汉水上游的,唐尧帝长子丹朱支庶、驩兜支庶及舜迁三危三苗,联合建立的唐巴羌国,定居于汉中略阳、宁羌(今宁强)一带,成为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的邦国。但仍受到商朝讨伐:“贞,吴弗其哉羌蜀。”后来商王廪辛卜辞中还记载命令多邦族戍羌:“王叀次令五族戍羌。”
唐、羌两族文武结合,形成“牧誓八国”既有谋略又有战力的坚强后盾,“马羌”骑兵可以快速侦查突击、联络增援;并逐渐将“文”辐射到分散的氐羌区域,以至《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七羌九氐,各有部落,其王侯颇知文书。”西戎氐羌融入华夏文明,这或许是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典籍文物很少出现“戎羌”词语的原因。又因“牧野之战”后唐巴羌受封“一伯三侯”爵位于故地。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复生禹。”夏巴卢国始祖为夏鲧,以白马为图腾。陕南安康市紫阳县“白马氏遗址”出土巴蜀文字铭文戈,释读为:“云明马鲧禹。”正是夏巴卢国祖先世系。《路史*国名纪》:“夏世侯伯有卢氏,商世侯伯有卢,盖即牧誓八国之一。卢氏县有卢氏山。”
《尚书*立政》:“夷微卢丞,三亳阪尹。”是说殷商始祖契,受封于商山,商祖阏伯封于商丘;而商朝建立者成汤兴于毫;所以称商山、商丘和亳为“三亳”。而首毫商山在秦岭,东部夏巴卢、西部鱼巴微。
殷墟甲骨文记载“卢伯”或“卢方伯”曾与商朝友好:“卢伯溧,其延乎飨,吉。”意即卢首领溧参加了商王宴席;“卢方伯溧,王永,大吉”意为卢首领溧与商王结成永久联盟。
卢与商交恶的卜辞:“甲戌卜,翌日乙王其寻卢伯,不雨。”商王武丁之父小乙王,捉拿卢伯杀害作为牺牲品,祭天求雨;并在卢伯的头盖骨上刻字。
商王武丁爱妻妇好墓出土一件大玉戈铭文:“卢方皆入戈五。”妇好征伐卢方,继任卢伯皆无奈进贡五件玉戈。在武丁和妇好征伐“巴方”八国联盟的六次战役中,夏巴卢首当其冲。
白马夏巴卢国活动于汉北河南卢氏、淅川到陕南商洛、安康,以及汉南湖北十堰、襄阳、宜昌一带。夏巴卢国是西南巴国的邦国,位于与殷商王朝交往与对抗的最前沿,以其人力、财力的最大牺牲,捍卫三星堆繁荣昌盛。
“牧野之战”后,夏巴卢被封为伯爵,封地在湖北宜昌,“一伯辖三侯”,有三个邦族为侯爵。春秋时期《左传*桓公十三年》(前700年):“楚屈瑕伐罗。入罗,罗与卢戎两军,大败之。莫敖(楚大将)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随后卢伯作为汉水联邦巴国盟主与楚联盟“伐邓攻宋”;而后面对楚国进攻蚕食而《国语》“卢由荆妫”(即卢伯爵曼族从湖北荆山迁都安康妫墟,即今安康火车东站“鱼翅遗址”,盟友鱼巴微让给的地盘),指挥其分散在湖北十堰、襄阳、宜昌三侯与楚周旋;战国初期出了个著名首领“巴曼子将军”。
伏羲第四子墨檊后世建立蛇巴濮国,三皇五帝夏商时期,史称“江汉南百濮”,分布巴山南北江汉流域,《逸周书*王令解》:“伊尹受(商汤)命,于是为四方令:正南,百濮,请令以珠玑、瑇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殷墟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商朝经常“伐濮”,俘掠濮人做奴隶,所以后来称奴隶为奴僕。汉中出土商代“蜒维纹戈”和“龙蛇纹戈”,即蛇巴濮国图腾。安康汉滨、紫阳出土的巴式剑,是近战兵器,柄铸双箍,紧握不松手。
殷商时期,蛇巴濮的众多部族,分散在汉水之南到长江一带广阔区域。经常与商军交战的是今十堰襄阳宜昌三市的“巴濮”和安康市的“僰濮”“濮砣”三族,人多势众,战力顽强,习惯冲入敌阵短兵相接,只图进攻而不后退,所以一旦受敌大军包围,被俘不足为奇。“牧野之战”后,这三族都被封为侯爵。周初《大保玉戈》铭文载周王命召公出汉南见濮侯君并赏百名人才。《国语》:“武王克殷,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伏羲长子青檊后世建立龙巴庸国,三皇五帝夏商时期,龙巴庸国人旺地广,活动于湖南、湖北,巴山东部属于上庸。
殷墟甲骨文载有商王武丁多次伐龙巴庸:“妇井伐龙方。”“惟妇井伐龙。”“十月,王敦庸。”“辛未卜,王执庸。”“丁卯卜,止册庸,大戊戊辰。”伐庸用俘虏作牺牲品,祭祀第九代先王大戊。
汉中出土商代龙巴庸国铭文矛“上庸”。殷商时期,龙巴庸的庞大势力,在湖北江汉平原和湖南。“牧野之战”后,上庸首领釐氏被封为伯爵,史称“釐伯”;其所辖江汉平原、洞庭长沙、大庸三侯。《逸周书》载周武王灭商后举行典礼“乐人奏《庸大享》,王拜稽首”,显示对庸大国的尊重。
值得说明的是,汉中是“牧誓八国”的后勤保障基地,出土各国的兵器,除所在地的蜀国兵器是使用过的残器,其余各国的兵器都是完美样品,按照各国提供的样式,分别予以批量铸造,多铸实用兵器,也铸祭祀兵仪。未使用的“上庸”矛,就是提供给批量铸造的样品。
殷墟甲骨文载有商王武丁曾三次征蜀:“囗寅卜,壳贞,登人征蜀。”“囗寅卜,壳征,王登人征蜀。”“丁卯卜,壳贞,王敦岳于蜀。”即使蜀退至南郑,还要“伐褒与蜀”“吴弗其哉羌蜀”。汉中出土商代铭文钺“蜀山”,“蜀”字用凤尾纹勾勒出人面目轮廓,山形口,即蜀山氏。钺刃残,显示蜀侯或将帅应战使用过。
“巴人以比翼鸟”,秦巴汉水“古蜀”以凤凰为图腾,称“凤巴蜀”。汉中出土商代“古蜀”钺,钺面铸有一对抽象的凤凰纹,钺柄铭文“山”,暗示凤巴蜀山氏。
殷墟甲骨文的“蜀”字,类似原始抽象“凤”,强调凤眼和曲线美的凤身尾爪;西周以后加“虫”演变为“蚕”(蚕是圆眼),也许因蜀侯蚕丛称王“教民养蚕”改变了图腾。《说文解字》:“蜀,蚕中葵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娟娟。《诗》:‘娟娟者蜀’。”所谓“蚕从纵目”,或许在额上雕题竖立凤眼,以留念“古蜀”图腾。
《华阳国志.蜀志》:“蜀之立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并云:“周失纲纪。蜀侯蚕丛纵其目始称王。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
原来,“纵其目始称王”的蜀侯蚕丛,是周代人。《班簋》铭文载周穆王:“王令毛伯更虢城公服,俜王位,作四方极,秉繁、蜀、缫。”表明蜀受伯爵升任公爵的毛公领导,蚕丛称王起码在周穆王之后,前提条件是西周王朝衰弱无力征伐。汉代蜀文豪杨雄《蜀王本纪》仙话的6位蜀王(帝),是周厉王到周幽王时期人。显然商代三星堆的王者不是尚未出生的蚕丛、柏濩、鱼凫、杜宇、鳖灵、卢保。
五代前蜀冯鉴《续事始》:“蚕丛氏自立王蜀,教人蚕桑,作金蚕数千头,每岁之首,出金头蚕,给民一蚕,民所养之蚕必繁孳,罢即归蚕于王。巡境内,所止之处,民则成市。蜀人因其遗事,年年春置蚕市也。”汉水上游陕南安康市石泉县出土的一枚金蚕,名扬国内外。
伏羲次子火风赤椫为蜀始祖;其后咎繇为舜帝、禹王大臣,封地汉水蜀河(在今陕南安康地市兼管旬阳县市境内)。《世本。作篇》:“咎繇作耒耜。”《类聚数考》:“舜时,咎繇为秋伯。”《汉书。武帝纪》:“朕闻咎繇对禹曰:在知人,知人则哲,惟帝难之。”《史记。殷本纪》:商汤时,“咎单作《明居》。伊尹卒,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其后封为蜀侯,封地汉水咎家河(在今陕南安康市石泉县)。殷墟甲骨文载有“伐褒与蜀”“吴弗其哉羌蜀”,与蜀毗邻之“褒”“羌”都在今陕南汉中市西北部。
蜀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联邦“三苗集团”和“牧誓八国”邦国之一。在三皇五帝夏商周漫长时期,“古蜀”一直活动在汉水上游秦巴山间,在与夏、商、周和平与战争中,求生存、谋发展。东周初期“古蜀”开明氏向岷江开拓疆域,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王蜀十二世”,前316年被先秦统一,“开明氏遂亡”。该区域出土的“开明氏准蜀”文物够不上西周时期。
从大区域视野开阔地看《禹贡》梁州荆州(西南中南),各地出土商代类似文物证明,三星堆文化,是商代“汉南四十国”即“牧誓八国”和“三苗集团”的联邦巴国文化。仅凭尚在秦巴汉水的“古蜀”一己之力,是很难创造出灿烂绚丽的三星堆文化;而其时在四川盆地的土著人,能创造出三星堆丰富多彩的奇迹更是不堪设想。
虞舜帝后世在今陕南安康市妫墟建立鱼巴微国,《世本》:“妫墟在西城西,舜所居。”《帝王世纪》:“安康为妫墟,或谓之姚墟。”为怀念“大舜陶渔河滨处”而以鱼为图腾,活动于秦巴山间、江汉流域。夏代虞思曾帮助少康复国中兴,微国势力范围从秦岭北部的弓鱼氏、蛙鱼氏、麇鱼氏,到汉水中上游的鲤鱼氏、白鱼氏、鱼姐氏、儵鱼氏、鱼氏,再到江汉平原的鳄鱼氏;商朝建立后将势大的鱼巴微分封为两侯国,秦巴汉水为微侯,江汉平原为鳄侯,因此今湖北省简称鄂。
商王武丁和爱妻妇好发动六次战役征伐“巴方”八国,占领了微国北部弓鱼氏、蛙鱼氏领地,弓鱼氏和蛙鱼氏一部分远徙江南躲避战乱,主力退至微国中心妫墟。汉中出土商代鱼巴微国钺,钺柄铸鱼纹,钺面镂空透雕青蛙;安康出土鱼形矛、鱼形箭头,刺、射会造成创伤口大。
到了商王廪辛时,派小臣垟“伐微方伯”北部邦族麇鱼氏,并俘虏了其族长,麇鱼氏退至渭水南岸居今陕西眉县境,与西周结盟。
商王文丁时,鱼巴微国仍很强盛,对殷威胁很大,曾是称霸的伯主,即微首领被选举或禅让为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执政王者,殷商王朝不得不与其讲和。微国文韬武略,进退自如,灵活机动,令敌人畏惧。
微国贵族是虞妫氏,世居安康盆地,较早进入“以人为本”,出土文物戈上铸人面纹,是其族徽。周武王伐商纣王的“牧野之战”,微国首领妫微被推举为“牧誓八国”即巴方八国盟主巴王,因功被周武王任命为陶正,封地阏(今河南南阳西部)而号虞阏父;其子妫满为先锋将,因功荣获周武王嫁女大姬并封最高爵位陈胡公(封地在今河南淮阳)。弓鱼氏和蛙鱼氏随迁入陈国。
封汉南坝河流域的微国贵族历山氏,为“礼虞侯”,在虞舜帝故里妫墟守护祭祀。领安康盆地鲤鱼氏、白鱼氏、鱼姐氏三子爵。该“一侯三子”族在安康遗风绵延不绝,直到清代还复建“虞帝庙”“礼虞庙”。以其氏族命名的历史地名,诸如礼虞山、鲤鱼山、白鱼乡、鱼姐河等,至今依然流传叫响。
从汉水到渭水的大微国,被西周王朝分封拆散了,临近西周国都的微麇侯日渐强盛,因其率先代表“牧誓八国”与西周结盟,居功不向周王朝贡。于是周王“征微眉”;“眉微至,献帛”。之后微麇被迫翻越秦岭退至汉水白河锡穴,称麇国。在十堰的儵鱼氏、鱼氏归属麇国。麇国虽小,但有安康卢、濮、吕、虞、虎的强力支援,“居长利谷东拒楚”,楚军始终没有越过汉水白河关,直到前312年被先秦统一。
伏羲第五子咸鸟曾孙顾相后世建立虎巴彭国,“虎巴”名气挺大,多地都在争“虎巴”。三皇五帝夏商周时期,虎巴彭国兴旺于秦巴汉水,以今陕南安康市为中心(在崇拜动物且青铜器铸造兴起的商周时代,各地都有打造“百兽之王”虎形的可能性,但不一定等于虎方;而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虎巴聚邑遗址”出土西周《史密簋》93字铭文,载周王命卢师俗、虎史密率本族将士并联合南方盟友“东征,联南夷,卢、虎会”,远征攻陷军神姜子牙齐国的东夷众部落,而且斩获立功受奖;说明卢、虎两国及南方盟友的战力强于周王师。是卢、虎两国在秦巴汉水的详实证据),春秋战国时期虎巴彭国各部族活动地域广阔。
据《竹书纪年》载,在夏启十五年,季子武观在西河(今陕西韩城)发动叛乱,彭伯寿率师征西河,击溃武观平息叛乱。其时虎巴彭国的主力在秦岭北部,彭伯寿率师北上西河,距离不远。
殷墟甲骨文载东南有立国八百余年的彭祖国被商王武丁所灭,而西南的虎巴彭国却难对付,甲骨文有4条记载同一件事:“贞,令望乘暨举途虎方,十一月。”后3条分别附有“告于大甲”“告于祖乙”“告于丁”。举、望为随商王师参战的侯伯方国名,途有征伐之意,商王武丁为了征伐虎方,卜告祭祷先祖战神大甲、祖乙、祖丁保佑,如此慎重说明虎方很强大,也许此次征伐吃了败仗,以后商王不敢冒然行事,这正是甲骨文少见记载伐虎方的原因。
因为虎巴彭国各部族分布汉水川道和秦巴两山,很难被攻破,从北部华山下攻其部族“彭戏氏”,会遭其盟邦鱼巴微、姜巴髳两面夹攻;从汉水而上攻其核心汉水两畔“锡白虎氏”“顾相巴氏”“虎巴罗氏”,会遭盟邦蛇巴濮阻挡,东南龙巴庸、东北夏巴卢夹击;何况还有其盟邦凤巴蜀、唐巴羌为后卫;虎巴彭国位于巴方八国中心。汉中出土商代虎巴彭国钺,钺面镂空透雕虎生动活泼。安康市各县出土的虎纹、虎形兵器、礼器、生活用具数量多。
依据《尚书*牧誓》所载,周武王“杖黄钺”,与周军和“牧誓八国”说:“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与其誓。”钺为主帅所用,将士用戈、矛,干即盾牌,虎巴彭国是“板楯彭牌”的发明创造者,即木盾。虎巴战力强悍,攻防兼备,令敌人闻风丧胆。
“牧野之战”后,虎巴三大豪族分封三地,“锡白虎氏”受封伯爵,封地汉北秦岭南坡,即几代在西周王室做官的史密族,该族在安康绵延历史悠久,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历代都有出土文物;华山下的“彭戏氏”于故地受封侯爵,领大梓、丰、大特三族子爵,秦文公二十七年(前732年)“伐南山大梓、丰、大特”,秦武公元年(前697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该四族主力退居安康融入锡白虎氏;“虎巴罗氏”受封侯爵,封地湖北荆州,前700年与邻邦卢国两军夹击,使屈原祖先屈瑕率入侵楚军惨败,楚文王元年(前687年)攻占罗国都城“纪南城”改为“郢都”,才有“下里巴人之歌,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之后楚攻罗退直到前477年乘楚与姬巴子大战两败俱伤才以故庸都方城为都与安康虎巴大本营连界,战国中期被楚逼退到“捍关”(今陕鄂临界关垭子)西融入“顾相巴氏”;“顾相巴氏”受封侯爵,封地汉南巴山北坡,周康王时作为史密“族徒”参加东征,后又参加抵抗周昭王使其“南征而不复,丧六师于汉”,随后又参战使“周穆王南征,三军尽化”,春秋时期参加与楚联盟“伐邓攻宋”,战国前中期参加“巴楚数相攻伐”,并出了位“廪君居捍关而王巴”,秦昭王时参加虎巴起义攻秦“秦蜀巴汉四郡”,在川东北及重庆战败,而其余部到湖北长阳建立“廪君后巴国”。
三星堆兵器仅出土有青铜戈,其十字形青铜戈的援呈细长等腰三角形,两侧有锯齿或连弧状刃口。一般认为,这种铜戈可能是西周至战国时期巴蜀三角援无胡式铜戈的祖型。就器物分类而言,铜戈属“青铜兵器”,但从三星堆铜戈呈薄片状、不大具有杀伤性这点看,其应属仿实战兵器制成的礼仪用品。推测三星堆十字形铜戈是在宗教仪式表演活动中用作仪仗,以壮其隆仪。此外,在巴蜀人的祭祖请神仪式中,也可能使用这种铜戈作驱邪之法器。
三星堆尚未出土大量杀伤性冷兵器,只有宗教仿兵仪仗队,既无卫戍部队,又无野战部队,这个西南巴国的文明中心,已出土大量灿烂辉煌的珍贵文物,证明其繁荣富强,是同时代的世界发达国家,难道无防御安保?因其前有“牧誓八国”“巴师劲锐”,后有“三苗集团”顽强善战。
商代末期,西周兴起,与秦巴汉水巴人联姻结盟,太王古公亶父娶姜巴髳国女太姜为后,王季历娶蛇巴濮国女太任为后,文王姬昌娶夏巴卢国女太姒为后。而由东向西循序渐退,位于与殷商王朝对抗前线后方的南郑“古蜀”,因南郑是三星堆支前物资转运站,拥有汉中盆地之富饶,既得到养精蓄锐坐大,又因为支援前方博得“牧誓八国”各联邦方国的好感,“古蜀”首领咎蜀侯成为西南巴国三星堆,被选举或禅让的执政王者,因其妄自尊大,以蜀王自居独裁统治,而引起前线各邦国反感,又同没有与蜀联姻的西周关系破裂。
关键问题出现在殷商中晚期总是商朝进攻,“牧誓八国”防御;而到了商纣王时期,势力强大的东夷不断进攻殷商,商朝重点反攻东夷,而开始与西南巴国缓和紧张局势,试探性地派使臣与刚执掌王权的咎蜀侯接触:“贞至蜀,我有使”,“癸酉卜,我贞,至蜀无祸”,“癸巳卜,贞,旬在蜀”;而刚执掌西南巴国三星堆王权的咎蜀侯也派使臣回访商朝“甲寅卜,臣子来蜀”;于是商朝居然占卜关心起蜀的收成“贞,蜀不其受年?王占日:蜀受年!”想让咎蜀侯给提供粮食援助;甚至还想“氐蜀射三百”,即向咎蜀侯要征用氐羌和蜀两方国马拉兵车三百乘射手,一个师的装备兵力,而殷商王师也才只有三个师的编制(右、中、左三军),后来《尚书*牧誓》载武王伐纣时西周自有兵力仅“戎车三百乘,虎贲三百人”。咎蜀侯想助纣为虐?这就彻底激怒了与殷商王朝有血海深仇的“牧誓八国”,对被选举或禅让而在三星堆执掌西南巴国王权不久的咎蜀侯强烈不满,与殷商王朝有深仇大恨的氐羌和蜀族将士民众也不能容忍咎蜀侯的背族通敌。
再加上周文王姬昌趁机利用三个联姻国策反秦巴汉水前线八国,包括南郑“古蜀”将领咎沓,与周军联合对由咎蜀侯统治的西南巴国中心三星堆反戈一击。周原“龟室”(周文王档案室)出土的早周甲骨文,有几条简捷却连贯的记载“伐蜀”“攻蜀”“克蜀”。
周文王“伐蜀”可能走“褒斜道”,褒斜道开辟于史前时期。《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因此,周文王经褒斜道向陕南进军,会合“牧誓八国”翻越巴山,南下三星堆。
散居江南的“三苗集团”来不及救援。虽然是以伐咎蜀侯为名,但野蛮的战争却使三星堆遭受毁灭。而咎蜀侯在灭亡前却干了件震古烁今的大事,与神灵祖先塑像和财富共存亡,指使三星堆人挖坑打砸烧毁填埋了瑰宝,使西周和“牧誓八国”没有掠夺到财富。咎蜀侯主政的三星堆被毁灭后,商纣王还派使臣协商大事、见已灭亡、哀悼祭奠:“癸卯卜,贞,至蜀,我有事。”“癸酉卜,我贞,至蜀,亡祸。”“辛巳,贞,毕以津于蜀,乃奠。”
而驻守南郑的蜀族将领咎沓成为“古蜀”首领(其后代人丁兴旺,九百年后助汉中王刘邦“还定三秦”的巴师“七姓”中就有“咎”或“沓”姓),他率蜀军参加了周武王姬发伐纣灭商的“牧野之战”,因功被代商而立的西周王国封为蜀侯,保住了蜀山氏族在西周时期能够安居汉中盆地南郑发展壮大,以至到东周初期有实力向岷江流域扩大疆域,先开发郫、繁(约前800年),《华阳国志》:“蜀川人称郫、繁为膏腴。繁县(先秦设蜀郡5县即成都县、郫县、繁县、江原县、临邛县,最初的繁拥有今彭州市和原新繁两县地区),郡(先秦设成都为蜀郡治所)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而后开发成都平原(约前700年),统一了“金沙遗址”三星堆余部。统治四川盆地,建立真正的独立王国“古蜀国”,直到前316年被先秦统一。
综上所述,三星堆并非所谓故弄玄虚的“外星飞降之谜”“外国泊来之谜”“中外杂交之谜”“土著古蜀之谜”,而是三皇五帝华夏后裔创造的绚烂文明;并非无史可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对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被选举或禅让的最后一任王者咎蜀侯有过交往,对其前线“巴方”八国的战争,都有许多简明扼要的记载,是真实可靠的信史。即使频繁的征伐杀戮,也未蔑称“夷蛮戎狄”,而是视为华夏同族尊称“方伯”,是华夏民族内部的武统战争。对西南巴国“巴方”八国,殷商王朝明知尽晓。只因前线阻力巨大,难能完成统一。反而被西周拉拢,联合“伐蜀”(灭了西南巴国首都三星堆),“伐纣”(推翻了殷商王朝),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统一大业。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这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任何朝代的分裂割据,都以统一归宗,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
秦巴汉水的巴人、江汉流域的巴国,发祥于三皇时期,《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路史·太昊纪》:“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降处于巴,是为巴人。”《世本*帝王世系》:“太昊后,巴。咸鸟,巴人之先。”
《华阳国志*巴志》:“人皇始出。华阳之壤,梁州之域,则巴蜀矣。五帝以来,黄帝、高阳之支庶世为侯伯。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礼纬》:“夏建寅,宗伏羲。”《竹书纪年》:“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入巴涖讼。”《山海经◎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夏末商汤与“汉南之国四十国”结盟,《吕氏春秋•异用》和西汉刘向《新序》均载:“汤见祝网者,置四面,其祝曰:‘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离吾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为此也?’汤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网罟,今之人学纾。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汉南之国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四十国归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鸟;汤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网其四十国,非徒网鸟也。”这就是仅有“亳七十里”的可怜小方国之君商汤,能够推翻强大夏朝的力量所在。
殷墟甲骨文称“巴奠”“巴方”。《说文》以《山海经*海内南经》所载“巴蛇食象”解释。汉中出土商代巴人自铸青铜祭酒觥的繁华形象,牛头象身雕巴字纹,背负柱目蜥蜴(俗称“四脚蛇”或“变色龙”)和龙,牛象与龙蛇组合为巴的形象。牛头示伏羲“结网渔猎”驯养野牛为耕牛,象身示伏羲“始作八卦”制四象生八卦,牛象亦示西南巴国之庞大,强盛威武;龙是巴人圣祖伏羲图腾,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蜥蜴能变色,易也,伏羲发明八卦易,是巴人文明的象征,柱目蜥蜴负于牛象头部高瞻远瞩示导向。这一复合图腾形象充分显示巴人对圣祖伏羲的崇尚。
“奠”是将祭品摆好,奉献给神。《说文》: “奠,置祭也。从酋。酋, 酒也。下其丌也。《礼》有奠祭者。” 甲骨文1-2的 “奠” 字象将 “酉”置于 “一” (承托物)上。“酉”是酒坛的形状,用酒的容器表示酒,十分高明。 甲骨文3-4及金文1-2象两只手高举 “酉” (酒)的形状。金文3-4和小篆在 “酉”上加 “八” ,表示酒香逸出而成“酋” 。“酋”本义与 “酉”相同。因 祭祀时掌酒人负责指挥, 后称指挥族人的首领为 “酋” 。 甲、金文的 “奠”和 “尊” 为同一字,时混用,后逐渐分明。秦巴汉水巴人中的伊尹、伊陟、巫咸、巫贤,是商朝前期四大名相,他们是“汉南四十国”的四任至尊大酋长,与商王天下各半的联合统治。所以释“巴奠”为“巴甸”,是《尚书*禹贡》所载“五服甸侯绥要荒”的首服。
到殷商中晚期,不朝贡出力而称王称霸西南巴国,与殷商王朝为敌,才称“巴方”。据殷墟甲骨文记载,仅商王武丁时就对“巴方”发动六次战役,殷商王朝对“巴方”八国发动的战争不下百次。殷商王朝愈战愈衰,“巴方”八国越战越强。
《尚书。牧誓》载周武王之言:“西土之人。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讨,前歌后舞也。”这也是备受北狄、西戎、殷商欺负的可怜“百里”小方国西周,能够推翻强大商朝的力量之所在。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周武王封其姬姓宗族为“巴子爵”(西周设五级爵位公伯侯子男,相当而今省市县镇村),封地在今巴山北坡安康市吉河流域,史称“姬巴子”,监视秦巴汉水“牧誓八国”,安康出土西周《史密簋》铭文载“釐伯(庸伯爵)、僰(濮侯爵)、姬周(巴子爵)”受伯爵虎巴彭国史密统帅“东征”;前611年姬巴子“从楚师灭庸”;前477年姬巴子与楚战败退至今重庆和川东北建立“巴子国”,这一区域出土的“宗姬之巴”文物够不上春秋时期。因为周族姬巴子在安康生存发展历经西周春秋近600年,到重庆和川东北仅享国161年,前316年被先秦统一。
后来西周幽王“废申后母子而立褒姒母子,申侯怒,联合犬戎、西夷灭幽王。”姜巴髳国之申侯,联合老盟友推翻西周。历史事实给夏商周三朝和三星堆王朝的兴亡,一个令史家难以接受、不愿书写的成败因果:兴也巴国,亡也巴国!
陕南汉中汉水上游湑水河流域“城固洋县商代铜器群”,与三星堆文化同类,巴山南北相映生辉。因为汉中盆地是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的前线战略指挥中心,它位于秦巴两山西部、汉水川道上游,是“牧誓八国”前线的后方保障基地,供给前线的物资可用船运沿汉水顺流而下,各邦国的兵器、祭器、生活用具,提供样式可在后方集中铸造,仅零散出土问世的青铜器就显示丰富多彩,因为它是兴旺发达的“牧誓八国”文明荟萃之地。
汉中出土史前文物:
中国大地出土最古老的文物,当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也就是从以石为兵,到以玉为兵,再到以铜为兵。陕南汉中出土文物,并非无根古突然冒出商代铜器,而是有更令人叹为观止的远古延革,是一部连贯的上古史。
《山海经》记载的“西南有巴国”,《吕氏春秋》记载的“汉南之国四十国皆归商汤”,殷墟甲骨文记载的“巴方”八国,《尚书》记载的助周灭商“牧誓八国”,有其真实可靠的前因后果。后来,秦得巴蜀而得天下;“汉中王”刘邦在此地发祥,创立汉朝、汉族、汉文化,也是有其人文天府基础的。
特选一组汉中南郑“龙岗寺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早期陶器和玉器文物图片,供读者欣赏!
“三苗集团”简史与文物:
三苗的出身:A、《山海经*海内经》:“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清陆次云《峒溪纤志》:“苗人,盘瓠之种也。以十月朔为大节,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水槽,扣槽群号为礼。”又云:“苗民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闻一多《伏羲考》谓延维即人首蛇身之伏羲女娲交尾联体神像。
B、《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有山,名曰章山。”《神异经*西荒经》:“有人,面目手足皆人形,而胳(腋)下有翼,不能飞,名曰苗民。”孔子论《五帝德》:“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杀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即《墨子*疆国篇》所言“秦西有巴戎”。
C、《山海经*海外南经》:“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晋郭璞注:“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帝杀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淮南子*地形训》:“自西南至东南方,有讙头国民,三苗民。”
《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皇(黄)帝哀矜庶戳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西汉孔安国《尚书传》:“三苗之君,习蚩尤之恶,不用善化民,而制以重刑。”南宋蔡沈注《吕刑》:“报苗民之虐,以我之威绝灭也,使无继世在下国。”
蔡沈注《尚书*尧典》“舜窜三苗于三危”和《禹贡》“三危既宅,三苗丕叙”:“三危即舜窜三苗之地,或以为燉煌,未详其地。三苗之窜尚在洪水未平之前。及是三危已既可居,三苗于是大有功叙。今按舜窜三苗,以其恶之尤盛者迁之,而立其次者于旧都。今既窜者已丕叙,而居于旧都者尚桀骜不服。”尧舜禹对三苗实施杀、迁、赶,三苗在汉北丹水流域拥立“帝丹朱”,舜将多数赶到汉南,将被俘者迁到甘肃,而后与到达东、西两汉水上游的丹朱支庶和驩兜支庶融合,建立唐巴羌国;禹征三苗赶到江南,与丹朱支庶和驩兜支庶融合为三苗集团。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休,禹灭之。”《尚书*大禹谟》载帝舜命禹征伐南方有苗,历时三旬不能征服,伯益建议偃武修文而有苗归服:“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隐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慄。瞽已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蔡沈注:“盖三苗旧都,山川险阻,气习使然。今湖南猺洞(瑶族、侗族),时犹偶发,俘而询之,多为猫(毛、苗)姓,岂其遗种欤。”
持中原中心的儒家正统史家,四夷都是坏蛋,自然也仇视三苗;而道家却质疑,《淮南子*泰族训》引《尚书》:“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驩兜,何迁有苗?”古老的“三苗集团”顽强不屈,黄帝、尧帝、舜帝、禹王,并未能将苗民“绝灭无继世”,而且在江南日益壮大(成为而今西南中南众多少数民族的老根党),发展到商代,虽然各部族仍用鸟兽图腾,但已初步形成“以人为本”。请欣赏以三星堆为中心的西南巴国“三苗集团”区域出土的奇特文物!
来自作品集巴国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