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北伐的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呢?

东晋北伐的四大名将,他们分别是谁呢?

东晋建立之后,中原地区已沦丧于五胡之手。虽然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但是爱国之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规复失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许多人的多次行动。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东晋时期,北伐的四大名将。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image.png

祖逖

一、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

祖逖出身北方士族。祖逖成年后发奋读书,当时人们都称赞祖逖有大才。太康十年(289年),祖逖被郡府举为孝廉,又被司隶举为秀才。后来,祖逖与刘琨一同出任司州主簿。两人相互勉励,留下了闻鸡起舞的典故。元康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祖逖得到诸王的重视,先后效力于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豫章王司马炽,历任大司马府掾属、骠骑将军府祭酒、主簿、太子中舍人、豫章王府从事中郎。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拥晋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祖逖也随军出征,但是战败,逃回洛阳。后来,司马越任命祖逖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但祖逖母丧,遂守孝不出。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陷落,祖逖率亲族乡党数百家南下。逃亡途中多遇盗贼,祖逖应付自如,被同行诸人推为主帅。到达徐州后,祖逖被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徐州刺史,不久又被征为军谘祭酒,率部屯驻京口(今江苏镇江)。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即位,以司马睿为侍中、左丞相、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命其率兵赴洛阳勤王。当时,司马睿正开拓江南,根本无意北伐。祖逖进言要求北伐,司马睿虽不愿北伐,却也不便公开反对,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但却只拨予千人粮饷、三千匹布帛,让他自募战士,自造兵器。

祖逖率领跟随自己的宗族部曲,毅然北上,中流击楫,立誓要扫清中原。他在渡江后,暂驻淮阴,铸造兵器,招募士兵二千多人。当时,兖豫一带有豪强张平、樊雅,占据谯城,聚坞自保,有兵数千人。建武元年(317年),祖逖进驻芦洲(今安徽亳县),派参军殷乂去联络张樊二人。但殷乂却轻蔑张平。张平怒杀殷乂,并拥兵固守,与北伐军对抗。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离间计,引诱张平部将谢浮。谢浮杀死张平,率众归降。祖逖进据太丘,但因军中乏食,处境艰难。

张平死后,樊雅仍占据谯城。樊雅率众夜袭,直逼祖逖大营,军中大乱。祖逖沉着指挥,督护董昭英勇杀敌,击退樊雅。祖逖又率部追讨,却遭到张平余部的迎击,便向蓬坞堡主陈川、南中郎将王含求援。陈川、王含分别派部将李头、桓宣率军助战。祖逖让桓宣去劝降樊雅,桓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樊雅遂出城归降。祖逖攻占谯城后,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不久,后赵石虎围困谯城,王含又遣桓宣来救。石虎闻听桓宣前来,撤军而退。桓宣于是留在谯城,协助祖逖征讨不肯归附的坞堡武装。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是为晋元帝。李头在征讨樊雅时,颇得祖逖礼遇,常叹道祖逖之好。陈川闻知大怒,遂杀死李头,李头余部四百多人投奔祖逖。陈川大怒,派部将劫掠豫州诸郡,结果被祖逖派兵击溃。陈川非常恐惧,便率部归附后赵石勒。太兴二年(319年),祖逖出兵征讨陈川。石虎则率五万大军救援,结果被祖逖击败。石虎败逃,留部将桃豹戍守蓬陂坞。太兴三年(320年),祖逖在汴水设伏,尽夺石勒运给桃豹的军粮,逼得桃豹退守东燕城。祖逖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

击退桃豹后,祖逖又多次出兵邀截赵军,使石勒在河南的力量迅速萎缩。河南境内有多个等割据集团,各据一方,经常兵戎相见。祖逖遣使调和,示以祸福,晓以大义,使河南的势力都服从自己的统一指挥,成功收复黄河以南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土地。当时黄河沿岸诸坞对祖逖感恩戴德,经常帮助北伐军刺探情报。祖逖因此在战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屡破赵军。

祖逖礼贤下士,善于体恤民情,又生活俭朴,劝督农桑,发展生产,深得民心。刘琨大力称颂祖逖威德,晋元帝也升祖逖为镇西将军。石勒见祖逖势力强盛,不敢南侵。祖逖兵马日益强壮。后来,祖逖部将童建叛归后赵,石勒将其斩杀,向祖逖示好。祖逖亦与石勒修好,禁止边将进侵后赵,边境暂得和平。太兴四年(321年),朝廷命戴渊出镇合肥,以牵制祖逖。祖逖目睹东晋朝内明争暗斗,最终忧愤而死,朝廷追赠车骑将军,部众被弟弟祖约接掌,祖逖的北伐大业功败垂成。

image.png

桓温

二、桓温(312年~373年),字元子,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人。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权臣。

桓温父亲桓彝是江左八达之一,曾与晋明帝密谋平定王敦之乱,使得家族地位有所上升。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后娶南康长公主为妻,加拜驸马都尉,并袭父爵为万宁县男。咸康元年(335年),桓温出任琅琊内史。后加辅国将军。建元元年(343年)七月,朝廷以桓温为前锋小督、假节,让他率部据守临淮(今江苏盱眙),协助荆州刺史庾翼北伐。同年十月,桓温升任徐州刺史,并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永和元年(345年),庾翼病逝,侍中何充推荐桓温接管荆州。八月,桓温升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并领护南蛮校尉,掌握兵权。

桓温出镇荆州后,打算讨伐占踞巴蜀的成汉政权,以建立功勋。永和二年(346年),桓温上疏朝廷,请求伐蜀。桓温与征虏将军周抚、辅国将军司马无忌率军西进,命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三战三胜,击败汉军,进逼至成都城下。李势集结所有兵力,与晋军决战。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诸将皆惧,意欲退兵,而鼓吏却误击前进鼓。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攻入成都,李势投降,成汉灭亡。桓温平蜀后,在当地援引贤才为己用,成功安抚蜀地。永和四年(348年),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无人再能阻止桓温北伐。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由水路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晋军历经数次血战,生擒前秦将领郭敬,击退淮南王苻生,顺利进入关中。前秦皇帝苻健命苻苌等将领率五万军队屯兵峣柳(今陕西商县),以阻挡晋军。

四月,桓温转战至灞上(今陕西西安)。苻苌等部秦军退守长安城南,苻健自领羸兵六千固守内城,附近郡县更是纷纷来降,关中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后,苻健猜到恒温军中粮草不足,遂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使得晋军粮草不继。六月,桓温被迫撤返江陵,并将关中三千多户百姓一同迁走。秦军随后趁势追击,晋军大败,伤亡甚众。桓温北伐期间,王猛曾前来拜见,深得桓温的赏识。桓温邀请王猛一同南下,但王猛却不肯跟随,留在了北方。

永和十二年(356年),朝廷拜桓温为征讨大都督,都督司、冀二州诸军事,负责征讨事宜。七月,桓温自江陵出兵再次北伐,进逼许昌、洛阳。八月,桓温兵至伊水(今洛阳)。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他进入金墉城,拜谒先帝皇陵。不久,桓温班师南回,并将三千多家归降百姓南迁至长江、汉水一带。桓温返回荆州后,先后命部将剿平文卢、李弘叛乱。但与此同时,收复的司隶、豫州、青州、兖州等地再次失陷。升平四年(360年),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

兴宁元年(363年),朝廷加授桓温为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桓温率军攻湖陆,擒获燕将慕容忠,进逼金乡。七月,燕国大将慕容垂、傅末波等人率八万大军前来抵抗晋军,两军对峙于枋头(今河南浚县)。最终晋军军粮耗尽。九月,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今河南睢县)。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桓温兵败后,将战败之罪委于袁真。袁真不服,据寿春叛变,并暗中勾结前秦、前燕。朝廷不敢追究桓温的兵败之责。

太和五年(370年)二月,袁真病死,其子袁瑾为豫州刺史。前燕、前秦都遣军援助袁瑾,桓温命部将竺瑶、矫阳之率军迎战。燕军先至,在武丘(今河南沈丘)与竺瑶交战,结果大败而回。同年八月,桓温率二万军队攻打寿春,并筑起长围,将城池团团围困。袁瑾只得婴城固守。太和六年(371年),前秦将领王鉴、张蚝率军援救袁瑾,结果被桓温部将桓伊、桓石虔击败。不久,桓温攻破寿春,俘获袁瑾,将袁瑾及其宗族数十人全部送往建康斩首。

桓温希望发动北伐建立功勋,然后回朝接受九锡,从而夺取政权。但因第三次北伐失败,声望大减,图谋不成。郗超建议桓温效仿伊尹、霍光,废立皇帝,以重立威权。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威逼褚太后废除司马奕的帝位。褚太后只得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而后,桓温迎司马昱入朝,拥立为帝,是为简文帝,改元咸安。桓温擅行废立,令百官震栗桓温废立后,对朝中的异己力量大加清除。

咸安二年(372年)七月,简文帝驾崩,传下遗诏,让桓温摄政,效仿周公。侍中王坦之将遗诏中的“摄政”改为“辅政”,依照诸葛亮、王导旧例。桓温原以为简文帝会禅位给自己,或让自己摄政,而今大失所望,怨愤不已。太子司马曜继位,是为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患病,仍逼朝廷加其九锡之礼。谢安、王坦之见桓温病重,借故拖延。七月,桓温在姑孰病逝,终年六十二,九锡仍未完成。朝廷追赠桓温为丞相,谥号宣武。桓温死后,兵权交付弟弟桓冲,南郡公爵位由幼子桓玄袭封。元兴二年(403年),桓玄代晋称帝,建立桓楚,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

谢安

三、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谢家。谢安少年时,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导的器重,已有较高的声誉。然而谢安并不想凭借出身、名望去猎取高官厚禄。朝廷征召谢安,都被谢安推辞。后来,拒绝应召的谢安隐居到会稽郡的东山。当时,谢安的弟弟谢万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担负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遁山林,但其名声超过了谢万,有任宰辅的声望。升平三年(359年),谢万在北伐时误认为敌军抵达,导致士卒奔溃,谢万也单骑逃还。不久后,谢万被免为庶人。此事使谢家的权势受到了很大威胁,谢安自此才开始有做官的志趣,此时已经四十岁了。

升平四年(360年),谢安受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从东山离开,担任桓温帐下司马,这就是东山再起的来历。桓温非常器重谢安。升平五年(361年),谢万病逝,谢安乘机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不久,谢安被任命为吴兴太守。其后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咸安元年(371年),桓温在北伐惨败。为了重立威名,废黜了海西公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帝,即晋简文帝。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司马昱驾崩。司马曜即位,是为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竭尽忠诚辅佐护卫孝武帝,最终使晋室得以安稳。宁康元年(373年)三月,桓温病重,暗示朝廷对他加九锡。谢安故意拖延,等桓温一死,加九锡之事因此搁置。

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谢安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劝导百官。广行德政,百官同心同德,不计小过,专心国事,恩威流布广远,当时人赞扬谢安,认为他更胜王导一筹。孝武帝开始亲政后,升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

太元二年(377年)七月,朝廷加谢安为司徒,谢安辞让不受。朝廷又加任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当时,前秦在其君主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晋军在与前秦的交战中处于劣势。同年,因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便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了北府兵。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兵、骑兵七万人进攻襄阳。苻坚又另派十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太元四年(379年),襄阳城破,朱序被俘。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五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应敌。谢玄四战四胜,全歼秦军。太元五年(380年)五月,谢安因功被任命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昌县公。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南下,志在统一天下。当时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并向谢石、谢玄交待机要。同年十一月,谢玄遣部将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大将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当捷报送到时,谢安正在下棋。他看完捷报,不动声色地继续下棋。客人问他,谢安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归矣。”

战后,谢安请求北征,孝武帝于是以谢安都督十五州军事,进拜太保,加假黄钺。太元九年(384年)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氏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并收复了梁州和益州。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归入了东晋的版图。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的事先筹划功不可没。谢安自始至终极为冷静,稳定了当时建康的人心。此次战争使谢氏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当时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奸谄小人开始诬陷谢安。谢安与孝武帝之间渐生嫌隙。太元十年(385年)四月,谢安借口救援苻坚,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不久,孝武帝诏令侍中赴新城慰劳,谢安获准返回建康。太元十年(385年)八月,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追赠太傅,谥号“文靖”,被追封为庐陵郡公。

刘裕

四、宋武帝刘裕(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郡彭城县人。东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君主。

刘裕是刘邦之弟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刘裕出身家境贫苦。刘裕成年后从军,成为北府军将领孙无终的司马。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孙恩在会稽起兵反晋,朝野震惊。晋廷忙派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前往镇压。刘裕转入刘牢之的麾下,担任参军。在转战三吴的几年中,刘裕屡充先锋,每战挫敌,其军事干略得到初步显露。他不仅作战勇猛,披坚执锐,冲锋陷阵,且指挥有方,富有智谋,善于以少胜多。当时诸将纵兵暴掠,涂炭百姓,独有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因讨乱有功,刘裕被封为建武将军,领下邳太守。他率水军继续追讨孙恩,迫使孙恩投海而死。

此时,桓温之子桓玄盘踞荆州。元兴元年(402年),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率军西讨桓玄,桓玄也率荆楚大军南攻司马元显。司马元显派刘牢之抵御。之后刘牢之与桓玄讲和。桓玄攻入建康,杀司马元显,收夺刘牢之兵权。刘牢之惧祸而逃,后自缢身亡。刘裕审时度势,暂投桓玄。由于刘裕颇有声望,故桓玄任命他为中兵参军。元兴二年(403年),孙恩的妹夫卢循再次起事。桓玄派刘裕讨伐,卢循渡海南逃,刘裕因功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十二月,桓玄篡位,建立桓楚,对刘裕恩宠有加。桓玄称帝后为消除隐患,大力剿杀北府兵旧将。刘裕在暗中和北府兵联络,伺机反攻桓玄。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以打猎为名,聚集北府兵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起义,歼灭了桓楚在此的兵力,杀死桓修。接着,众人推刘裕为盟主,传檄四方,各地纷起响应。桓玄获悉刘裕起义后,成天忧心忡忡,桓玄甚至说刘裕堪称当代雄才。桓玄派吴甫之、皇甫敷带领精兵抵抗刘裕,刘裕奋力作战,斩杀吴甫之、皇甫敷,继续进攻。三月,刘裕进攻覆舟山,并命弱兵登山,持着旗帜分道而行,营造士兵很多的假象;而又因桓玄守军大多是北府军出身,面对刘裕都没有斗志,刘裕于是与诸军进攻,击溃桓玄守军,桓玄西逃。

三月,刘裕获王谧等人推举,出任使持节、镇军将军、徐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不久后,又总领百官行事。东晋末年,政局混乱,百官放纵,百业废弛,刘裕以身示范,以威严约束宫廷内外,百官都认真供职,朝廷风气为之大变。刘裕在进建康城后,派诸将追斩桓玄,晋安帝在江陵复位。然而,桓氏势力仍在荆州盘据,义熙元年(405年),晋军才再收复江陵,驱逐当地桓氏势力,并迎晋安帝返回建康。

义熙元年(405年),刘裕遣使到后秦,要求后秦归还之前占领的南乡、顺阳、新野、舞阴等淮北诸郡,后秦皇帝姚兴或鉴于西面战事吃紧,不想再在东面与刘裕为敌,于是答应将淮北十二郡全部归还。义熙二年(406年),刘裕因功受封为豫章郡公。义熙四年(407年),刘裕获授侍中、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徐兖二州刺史,入掌朝政大权。

为了强大自身,刘裕决定兴师北上。义熙五年(409年),刘裕率军讨伐南燕。晋军一路势如破竹。慕容超得知晋兵已过大岘山,自率步骑四万继后。刘裕与慕容超激战,胜负未决,刘裕派兵绕至燕军之后,乘虚攻克临朐,大败燕军,斩段晖等十余将。慕容超逃还广固(今山东青州)。刘裕乘胜追击北上,围困广固。慕容超被久困于广固,南燕大臣相继降晋。十月,晋军在前燕降将张纲的帮助下,制成了攻城器具。义熙六年(410年),燕军挖地道出击晋军,被击败,退回内城。刘裕乘机四面攻城,南燕尚书打开城门迎降,晋军攻入广固内城。慕容超率数十骑突围而走,被晋军追获,南燕灭亡。

灭亡南燕后,义熙七年(411年),刘裕击溃卢循,收复岭南;义熙八年(412年),刘裕攻破江陵,杀割据者刘毅;义熙九年(413年),刘裕灭西蜀,收复巴蜀;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攻克襄阳,收复荆、扬二州,驱逐割据者司马休之,自此南方归为统一,东晋国内全由刘裕势力统治。

义熙十二年(416年),后秦姚泓新帝继位,内部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北伐良机,刘裕以刘穆之总朝政,外供军粮,自率大军分四路北伐。后秦诸城望风降附,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三月,刘裕自率大军进入黄河;魏军以数千骑兵沿黄河北岸跟随刘裕军西行。为击败魏军的袭扰,刘裕命数千勇士,车百乘,由丁旿和朱超石率领,携带强弓利箭,登上黄河北岸,组成却月阵,列阵而进。魏将长孙嵩率骑兵三万四面围攻晋军。晋军拼力死战,魏军败退,并被晋军追击,斩俘一千余人。

四月,刘裕进至洛阳。七月,刘裕全面击退魏军,河南全境被收复,刘裕随后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进屯青泥。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命王镇恶率水军从黄河入渭水,逼向长安。姚泓以姚疆和姚难合兵迎击王镇恶军。王镇恶命将军毛德祖击败秦军,姚疆战死,姚难逃回长安。刘裕大军随之逼近。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骁勇异常,竟然大败姚泓,姚泓退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姚泓率群臣投降,后秦灭亡。

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率军抵达长安。不料,传来了刘穆之病死的消息。刘裕遂留其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以及王修、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在刘裕南归不久后,胡夏赫连勃勃率大军进攻长安。在此时,留守长安的晋朝文武发生内讧,沈田子杀王镇恶,王修杀沈田子,刘义真复杀王修。刘裕得到消息,惊恐不已,急令朱龄石镇守长安,命刘义真速回。刘义真大掠财宝,车载南还,为夏军追及。朱龄石阵亡,刘义真单骑逃逸。长安虽得而复失,良将劲兵损失颇多,但潼关以东的关中之地和整个河南地区为刘裕据有。

巨大的军功,使刘裕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无比。义熙十四年(418年),刘裕接受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的官衔,建宋国,受封为宋公,并受九锡。十二月,刘裕指派王韶之缢杀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即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十月,刘裕进爵为宋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代晋称帝,东晋灭亡。他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史称其建立的政权为刘宋。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葬于初宁陵。著有《兵法要略》一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揭秘:张浚张栻父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揭秘:张浚张栻父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196

揭秘:张浚张栻父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张浚与张栻父子应该是南宋最有影响的名人之一,他们是四川绵竹人(今绵竹属德阳市)。张浚是宋高宗时主持川蜀抗击金军的主要负责人,名将吴...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145

盘点明朝开国六大异姓王,分别是哪些人? 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身边必定都有一帮得力的大将和出众的谋士,一旦时局稳定必定要大肆封赏功臣。明朝时朱元璋就追封了跟随自己的六大...

​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

​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

182

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历史上因意外当上皇帝的帝王都有哪些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古代皇权社会,太子乃是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