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全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 顺治为何不传位给福全
对顺治和福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福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二子,而顺治的长子牛钮仅活了两个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按照实际长序来说福全是顺治的长子,可是顺治24岁驾崩后,却并没有把皇位传给长子福全而是传给了三子实际上是次子的康熙,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主要在于福全个人的志向和身体问题。首先就是福全从小志向并不像康熙那么远大,福全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他仅比弟弟康熙大了一岁,因此福全与康熙年纪相仿,两人自幼就一同学习,兄弟之间感情也比较深厚。
但康熙自幼就有很大的志向,而福全却并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时候,顺治就曾经召见福全和康熙这两个儿子,当时福全年仅7岁,康熙是年仅6岁,顺治就问他们俩将来有什么理想和志向。
年纪较长的福全回答:“愿为贤王。”
而年纪较小的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康熙的回答让顺治十分惊诧,因此父子三人这一问一答之间,顺治也就明白了两个儿子的理想志向,康熙想像自己一样做一代君主,而福全却只想做一位贤王,这说明了康熙从小志向就更加远大,因此顺治对康熙是十分满意。
其次就是福全能说出这番话也与他本人的身体有关,据史料记载,福全天生就一只眼睛有残疾,应该是天生的一只眼睛视力偏弱或者失明,因此福全自幼就有些自卑,也因此他生性随和宽厚,而他的身体有这种残疾相比于健康的康熙来说肯定竞争力上就差了一些,所以福全自幼就对皇位不抱有太多想法。
再加上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也十分喜爱康熙,因此在顺治临终时,他与母后孝庄商议结果就是册立年纪小一些的康熙继位。
康熙继位之后对待几位兄弟其实还算非常不错,顺治一生有8个儿子,其中4人早夭,长大成人的算上康熙和福全也不过四人,除了康熙和福全,还有老五常宁和老七隆禧,不过隆禧去世很早,年仅20岁就去世了,因此实际上最后康熙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还健在,也因此康熙对哥哥弟弟还都非常不错,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常宁被封为恭亲王。
但是常宁为人懒散,能力平庸,并不被康熙所喜,而谦恭敦厚的哥哥福全最受康熙隆宠和礼敬。
康熙继位之初是由顺治给他遗留下的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联合辅政,由于索尼年老,苏克萨哈原先曾党附摄政王多尔衮,遏必隆庸庸碌碌,因此康熙继位之初的大权都掌控在鳌拜手中,鳌拜也成为康熙初期的权臣。
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在临终前为了削除鳌拜的权力,他主动上书康熙请求其效仿顺治14岁亲政。于是康熙就台阶就下,同意了亲政。但鳌拜迟迟不肯归还大权,因此这样就产生了辅臣之权与皇权的冲突,康熙决意铲除鳌拜。
但是鳌拜当时权势极大,势力强盛,少年康熙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采取了老成持重的办法,康熙在亲政这一年率先提拔了哥哥福全,他册封福全为裕亲王,并授予福全议政王的大权,其主要用意就是提拔哥哥福全进入决策层,赋予其权力参与军国决策,这样就增加了对抗鳌拜的力量。
福全果然很明白弟弟康熙的意图,果然也是打虎亲兄弟,兄弟俩齐心协力就准备对付鳌拜,因此兄弟二人各自默契的在暗中准备着对付鳌拜的力量,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在哥哥福全和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很顺利地铲除了权臣鳌拜,最终鳌拜被康熙圈禁至死,而康熙也终于将皇权收了回来。
至此在哥哥福全的帮助下康熙擒拿了鳌拜,彻底收回了皇权,开始了辉煌的帝王生涯。
康熙除掉鳌拜之后,就开启了康熙盛世的统治,他先后进行了平三藩和收台湾等重大决策,这其中也都有福全参与其中,福全也确实如他幼年所说愿为贤王,他为弟弟康熙的丰功伟绩进言献策,可以说康熙前中期福全对他的贡献非常大,也因此康熙对哥哥福全尤为信任喜爱和敬重礼遇,但直到平定噶尔丹时,康熙开启了猜忌哥哥福全的之路。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准噶尔部后来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日益强盛并逐渐称霸中亚,随着实力的强盛,噶尔丹野心也日益张狂,他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就勾结沙俄,企图制造清朝分裂,侵占蒙古喀尔喀部。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又再度得寸进尺,侵占内蒙古等地区,此前康熙忙于平定三藩叛乱,后来又收复台湾,连年征战已经让国库日渐空虚,因此康熙一直对噶尔丹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噶尔丹不侵扰清朝边境就可以与其相安无事,但噶尔丹入侵内蒙等地区,其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要入侵清朝,因此康熙忍无可忍。
康熙在与哥哥福全和王公贵族商议之后决定亲征噶尔丹,康熙既然决定御驾亲征,也想来一把打虎亲兄弟,于是他任命哥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出古北口进攻噶尔丹,命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攻打噶尔丹,康熙本人率部坐镇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
这是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还特意带上了已经年满十八岁的大儿子胤禔出征,并让胤禔跟随福全大军出征。
胤禔在行军过程中屡有失误,这让福全对其比较不满,但福全生性宽厚随和,并没有当即对胤禔发作,而是隐忍下来。
在征讨噶尔丹时,最先抵达战场的是常宁,当时常宁所部大军于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一带与噶尔丹部所遇,由于常宁军队战线拉得比较长,因此军需补给不到位,常宁的军队与噶尔丹一战即溃。
常宁战败后一路向南撤退,随即与抵达战场的福全大军相遇,福全与常宁合兵一处与噶尔丹在沙拉木伦河上流高凉河一带展开大战,噶尔丹的军队敌不过福全和常宁兄弟的两路联军,于是噶尔丹逐渐不支败退,康熙算准噶尔丹要败,因此他又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率精兵进驻归化(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阻断噶尔丹的归路。
噶尔丹由于归路被断,于是他就在乌兰布通(现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屯驻下来,决意与清军背水一战,因此福全和常宁联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展开了大决战,这一战史称“乌兰布通之战”。
这一战使得噶尔丹战败,其军队伤亡惨重,但清军也是同样伤亡惨重,这一战让满清不少王公贵族阵亡,其中连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都于此战中阵亡,但结果非常不错,福全指挥清军对阵噶尔丹大获全胜,噶尔丹战败逃亡。
噶尔丹战败后十分狡猾,他担心被福全大军追击上,于是采取了缓兵之计,他假意向福全投降,并上书康熙承认自己罪责,以投降认罪的态度迷惑了福全和康熙,不过康熙毕竟十分冷静,他一再告诫福全要防备好噶尔丹,认为噶尔丹十分狡诈,不可全信,也不能让他脱离福全的掌控范围。
但是福全还偏偏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以致噶尔丹有了喘息之机,趁机逃出了清军包围圈。福全得知噶尔丹逃跑出包围圈后,并不想继续穷追不舍,主要当时福全大军粮草已断,军粮只剩十余天,而且噶尔丹虽然战败逃跑,但其部还有一万余准噶尔部精锐骑兵,如果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之下做殊死一搏,乌兰布通之战就已经非常惨烈,很多王公贵族在此战阵亡,而福全此时还带着皇长子胤禔,万一胤禔在战场上再有损失,他如何向弟弟康熙交代。所以最后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命常宁与自己一同退军。
福全本应乘胜追击将噶尔丹彻底歼灭,但他却擅自下令退军,以致噶尔丹后来依旧成为清朝的边患,这让康熙很不高兴,再者福全的身份可是康熙的皇兄,本身就对皇位有一定威胁,而且在军事行动上还擅自做主,这是最犯帝王忌讳的事情,因此福全虽然此仗大胜噶尔丹,但依然让康熙对他十分不满。
最终康熙没能彻底歼灭噶尔丹,只得班师回京,回京之后,康熙立刻就对福全进行了清算。康熙先是以请朝初期贝勒阿敏弃守永平(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礼亲王代善出使朝鲜,英亲王阿济格酿成兵变等事情为例,认为这些都是不遵守皇帝旨意办事的恶果,所以现在也应该像当初惩罚他们一样惩罚福全。
而且康熙还故意当着众朝臣的面给胤禔说:“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这意思就是说福全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和福全的口供不一致,就一定治胤禔的罪。
其实康熙这话很明显就是替自己的儿子胤禔开脱,因为胤禔在此次战斗中失误很多,而且也赞同福全退军,而福全本来此次想向康熙禀报胤禔在军中犯错的事情,结果康熙先把这话说了出来,把福全抬得很高,故意显得福全长辈身份,这样就弄得福全如果再告胤禔的状就会显得他心胸狭隘了,所以康熙这是在替自己儿子胤禔脱卸罪责。
果然福全听完康熙这番话后,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的话,就把所有罪责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生性温厚宽和的福全面对弟弟康熙的严厉责问也不在辩解,默默承担了一切罪责,最终康熙命王公大臣共议福全的罪名,王公大臣们以为康熙想借机打压收拾哥哥福全,于是共议结果是建议将他罢官夺爵圈禁起来。
康熙只是猜忌福全擅自退兵的问题,他并不真想把哥哥彻底整垮,他更多的是想给福全一个警告,因此康熙否定了王公大臣的共议结果,他下旨罢免福全议政王职务,可以说是罢了福全的官,但保留了福全裕亲王爵位,不过福全却要被停俸三年。
从此之后福全基本淡出政坛成为了富贵闲散王爷,不过后来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也都带上了福全,只是康熙这两次都不再让福全统军,而是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作为参谋随军。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在康熙的严厉打击下已经穷途末路,康熙又联合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共同内外夹击噶尔丹,最终噶尔丹在内外交迫之下服毒自尽,其部下带着他的尸体向康熙投降,至此,为祸清朝边境的噶尔丹彻底被康熙攻灭,康熙在攻灭噶尔丹之后大封群臣和诸子,因此康熙也想借此机会恢复福全之前的官职让他重回政坛。
不过福全历经上次事情之后,他已经认识到了皇权之下兄弟亲情就显得如此淡薄,他很担心再重回政坛重掌军政大权的话还会受到弟弟康熙的猜忌,因此福全决意不再回归政坛,只安心在家做富贵闲散王爷,于是他婉拒了康熙的提议。
因此在征灭葛尔丹之后,福全就尽量不再参与政治了,更多的时间是远离政坛,开始享受闲情惬意的生活。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的时候,福全抱病,最开始他的病情并不厉害,但康熙还是亲自到王府上去探望福全,后来康熙巡视塞外,在这期间福全病情日益加重,直到最后病危。
康熙当时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危的消息,他立刻下旨准备返程回京,一面命令为福全诊治的御医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福全一命,即便保不住也要尽量延长福全的时限,好能让自己看到福全最后一眼。一面又命在京的所有皇子都去探望福全。
不过福全大限将至,御医也没能保住或者延长他的性命,最终福全没能等到康熙回京就去世了,享年51岁。由于康熙没能见到福全最后一眼,所以回到京城之后第一时间康熙都没有回宫而是直接去了福全的王府,最终康熙看到了福全的遗体,康熙悲痛欲绝,抚尸大哭几欲昏阙。
后来康熙更是亲自为福全出殡送葬,在福全出殡当天康熙又是抚棺痛哭几乎哭昏过去,康熙又多次命人加祭福全,康熙对哥哥福全如此兄弟情深,让当时众朝臣无不感动。
福全去世后,康熙还特命福全之子保泰不需降级承袭爵位,直接承袭了裕亲王爵位。最后康熙追思福全一生功绩,为其上谥号为“宪”,按照谥法来说这个谥号算是很不错,谥法中讲究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宽厚随和曰宪,可以说这个谥号非常符合福全一生为贤王辅佐弟弟康熙开创盛世的事迹。
福全去世之前半个月,他和康熙的弟弟恭亲王常宁也去世了,但康熙对待弟弟常宁的去世却没有像哥哥福全这么悲痛,常宁死后连谥号都没有得到,而且常宁的儿子海善承袭爵位时还是被降了两级只承袭了贝勒爵位,可见康熙对哥哥福全更加敬重,对弟弟常宁则是比较一般了。
福全与康熙兄弟情谊深厚主要在于两人年纪相仿,从小一同学习成长,而且两人少年时期又曾共同侍奉孝顺皇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每次陪同皇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皇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去世,所以二人兄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福全去世后,康熙依旧对他追思不已,于是康熙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以此来寄以衷肠,表示了对哥哥福全的思念之情。
写在最后
康熙与哥哥福全的兄弟情深算是古代皇室之中罕见的兄弟情深,这主要在于福全没有政治野心,这也是福全没有能被顺治选为继承人的原因,他对于康熙的皇位威胁并不是很大,康熙能得以继位主要还在于顺治对他的欣赏以及孝庄对他的喜爱,所以福全与康熙兄弟中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两人也能保持了长久的兄弟情谊。
当康熙和福全暮年之时,再回看他们俩幼年时期对父亲顺治说的那番话,最终兄弟二人幼年的那番对话也都成真,康熙超越了自己的父亲顺治成为千古一帝,而福全也真如自己当年所说辅佐弟弟康熙开创了一代盛世,自己也成为了一代贤王,这也算是属于康熙和福全兄弟二人的一段历史佳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啸亭杂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