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仙是真的吗(笔仙,真的存在么?)
20世纪末,“笔仙”作为招灵游戏曾一度风靡于高校之中。
而这种通灵游戏或多或少,都带着一丝迷信与恐惧的意味,导致部分青年人难以辨别,从而酿成悲剧。
电影《笔仙3》
即便到了现在,一说起“笔仙”,大家也并不陌生,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笔仙”的前世今生。
“笔仙”的由来
笔仙,其实是中国古代占卜术“扶乩”的变种。
扶乩时,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被附身后的人会写出一些传达神明想法的字迹。
具体的样子如下:
把簸箕等编织物,倒扣过来,用衣服盖在上面,下面绑着笔或木棍。然后,请神的两人相对而立,各用一只手扶在簸箕上,让木棍或笔在沙盘上写字。
后来,扶乩之术被简化,丁字架替代了簸箕。
跟丁字架差不多的三角架
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的场景:某角色用棍子在沙里画字,那就是用扶乩术在占卜。
那么扶乩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说起扶乩的起源,我们不得不说起一位有味道的神仙——厕所神“紫姑”。
厕神在民间的作用之一,就是占卜。
宋朝的大文豪苏轼在《子(紫)姑神记》里,这么写道:
请紫姑神者将草木搭成人形,并穿上衣服,在偶像手中绑上类似筷子形状的小竹条,让两个小孩子扶着偶像,紫姑神降临了,就会用竹条写字。
所以从宋朝开始,扶乩在民间就非常流行,而且之后跟佛教、道教结合起来,形成了专门的请神活动。
所请的“神”也不限于神仙,连前朝出现过的名人都可以请,比如“关公”、“李白”、“张三丰”……
后来到了民国时期,一些教派也会用扶乩术来邀人入教,比如盛行一时的青莲教。
现在看来扶乩这一活动明显就是一迷信,那为啥在“五四运动”后仍会在民间流行,且演变成笔仙?
“笔仙”和五四运动
我们都知道“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是一次转折。
反帝反封建之后,我们要如何救国?
首先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即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
以及“灵学救国”。
为什么会出现“灵学救国”这种浮夸的思想呢?
那时西方有个叫“降灵会”的协会,和我们扶乩术的套路不谋而合。于是,他们在上海成立了名为“灵学会”的中西迷信合体组织。
灵学会出版的《灵学丛志》
据统计,在1917年前后全国共有19000所吕祖坛(扶乩的场所),扶乩这股风气吹遍南北也不足为奇。
直到建国之后,扶乩在城市中逐渐消失匿迹,仅在少数乡间保留。而扶乩的再一次出现,则是以一种崭新的面目——“笔仙”。
“笔仙”的玩法
“笔仙”跟扶乩十分相似,都是用于占卜,只不过把簸箕和丁字架改为了笔。
而且它的出现很是突然,好像一夜之间就开始流行于校园内。
最早关于笔仙的报道,发表于2001年的《浙江青年报》,题目为《神仙附身,感知未来——校园风靡笔仙游戏令人忧》。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以笔仙为题材的小说、影视剧也流传开来。
那“笔仙”游戏如何深得青少年喜欢且相信?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游戏的玩法。
笔仙游戏需要两个人以上才能进行,而且每个人要以特定的手势把笔握住。
接着默念“笔仙”指定咒语:
笔仙笔仙,我是你的前世,你是我的今生,若要与我续缘,请在纸上画圈。
如果笔“自觉”动了起来,就代表请来了“笔仙”,就可以问对应的问题。
“笔仙”就会把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更多的是写好问题和选项,让“笔仙”做选择)。
这个游戏最玄乎的一点是:笔为什么会自个儿动?
科学分析,第一点从生理上来讲述:
玩“笔仙”时,不允许以肘或腕作为支撑,需要保持悬空,让笔垂直于纸面任何一点。
这种姿势时间久了,手臂就会发酸,用力不均,笔尖就会移动。
第二点从心理上讲:
游戏时,参与者的精神会高度紧张,很容易产生违拗症状,即意识会向相反方面运动,比如身体不让动时,意识上会强烈的想动。
但凡参与者有任何一个人动,都会让笔“不由自主”动起来。
其实这样的请灵、通灵游戏有很多,比如碟仙、烛仙,以及西方的通灵板、转灵桌……
通灵板
而以这种方式所请来的“仙灵”能否相信,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数。